漫画/高岳 本报记者 韩丹东 本报实习生 王 晶 前不久,云南曲靖的虚拟郭先生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花费50元购买了一张游戏充值卡,下完单后卖家说要先点击“确认收货”,商品上欺才能发给他卡号
、骗买平台密码 。家恶家忽家手交易郭先生按照要求选择先确认收货,意退悠卖M4直装9.0防封下载但令他没想到的款买是:卖家发过来的卡密早已被使用。 “这是诈行欺诈行为,必须赔偿我的出售损失
。”郭先生多次向卖家讨说法
,虚拟但均遭到对方拒绝。商品上欺 “我购买时是骗买平台在第三方购物平台看到的链接,随后跳转到二手交易平台的家恶家忽家手交易。”郭先生在发现自己被骗后再次来到第三方平台查看,意退悠卖商品已被卖家删除
。款买郭先生多次向二手交易平台客服投诉卖家
,客服却表示只能将该账号进行降级处理,但无法赔偿损失
。 当下 ,二手交易因为价格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,但由于门槛过低 、管理不到位等问题,像电子卡这类交易 ,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,或借用买家身份欺骗卖家,或借用卖家身份欺骗买家,“两头吃”。同时,平台机制也容易被其利用,成为进行诈骗犯罪的工具。 不仅如此,平台对用户维权过程中的“冷处理”“隐身” ,也使得这类纠纷越发严重,卖挂的正规交易平台用户维权难度大大提高
。作为促成买卖达成的平台究竟应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?带着问题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进行了调查 。 虚拟商品骗局频发 平台介入难见成效 上海长宁的刘女士是某二手交易平台的老用户,她经常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低价购买餐饮券、代金券等电子卡,热衷于低价购卡的她常能捡到“漏”。 前不久,她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搜索购物券时,发现有卖家以购物券面值八折的价格出售,觉得捡了大便宜的她立马下单。付款后,商家非但没有发送卡号和卡密,反而一直催促刘女士确认收货
。 因为和之前购买电子卡的流程不太一样,刘女士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
,立马要求卖家退款,但卖家拒绝退款
。于是刘女士直接申请平台介入处理。 据了解
,该二手交易平台的客服介入需要买卖双方上传凭证,平台再根据凭证来判断双方责任
。最终,平台判定卖家未发货
,刘女士也拿到了退款
。 如果说刘女士遇到的是电子卡骗局中较为普遍的骗局,那么广东广州的小溪则遇到了“升级版”骗局。 小溪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浏览电子卡时 ,点进搜索界面排名第一的卖家下单,价格十分便宜 ,卖家称这些卡来源于公司内部,不方便在平台直接展示下单,购买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游戏辅助器免费开科技步骤,“商家当时给我打来视频电话称,需要我在第三方购物平台购买一家超市的购物卡
,拍下后再给我发电子卡的卡密”
。 小溪按照卖家的步骤拍下超市卡,此时卖家又发给小溪一张二维码,请小溪扫码看卡密
。等到小溪扫码发现,无法使用卡密,而之前自己购买的超市卡在页面上显示已被使用。 小溪立马联系了二手交易平台的客服,但客服以未在平台交易为由拒绝了小溪的投诉和举报。“我当时选择排名第一的店铺就是想着越多人买就会越保险,但没想到还是被骗了,虽然说我并没有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交易 ,但是平台在买家遭遇被骗的情况下 ,仍没有对卖家账号作出任何处理,只是一味强调无权处理这件事
。”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以关键词“电子卡”搜索发现,电子卡诈骗套路层出不穷,有的是卖家让买家购买超市卡,有的是让买家购买充值卡 ,但都是骗子引诱买家转到第三方平台下单,通过登录买家账号的方式来转移其所购卡里的费用。 电子卡骗局不仅仅会使买家上当
,卖家同样也会上当
。家住广东佛山的李女士前不久就遭遇了电子卡被买家骗走的事
。 李女士有一张用不到的电子卡,于是将其挂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打算卖掉,但由于不熟悉平台机制,在卖家拍下之后,她当即把卡号和卡密发给了对方 ,“我当时还好奇为什么钱款迟迟不到账,第五人格开挂神器就赶紧联系卖家,发现卖家已注销账号”
。 被骗后的李女士不仅生气骗子的所作所为,而且对平台的机制也感到非常的不解


